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传媒新生态“娱乐至死”的乱象
 
更新日期:2019-11-06   来源:现代视听   浏览次数:21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文艺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人类活动特性的重要体现。在人类的精神产品生产领域,艺术集中地反映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反映了人类的审美观点。

 
文艺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人类活动特性的重要体现。在人类的精神产品生产领域,艺术集中地反映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反映了人类的审美观点。但在后现代消费时代,某些为经济利益所绑架的传媒艺术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局,将后现代主义的“削平深度模式、消解历史意识、摒弃主体性、取消距离感”走向了反面,尤其是表现在媒介生态的泛娱乐化和低俗化。
不可否认,艺术商品化首先应当是发挥了积极意义。第一,推动了艺术家们的自由创作、走向大众。历史上高雅艺术往往是贵族的专有物,比如中国汉代乐府的乐师、宋代翰林院国画家依赖宫廷,艺术走向市场艺术家有了自己作品的所有权。第二,受众本位的回归,使得大众成为艺术消费市场的主体。《中国新歌声》第一季冠军得主蒋敦豪就是百万观众通过自媒体参与投票出来的,网络媒体的融合以及观点也直接影响了电视艺术的制作,比如电视综艺《蒙面歌王猜猜猜》的每一期播送都会引起网络猜评热潮。第三,推动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工业是电影的首要背景,资本是电影产生的先决条件,电影产业不仅成为市场经济一部分,也带动了自身的再生产,如2016年《美人鱼》以33.88亿问鼎一季度票房冠军。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局限性的出现,传媒艺术创作也存在过度商业化问题。法国作家、哲学家、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消费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在于仅仅满足“需要”,而在于不断追求难于彻底满足的“欲望”。日常审美生活化不可避免引起商业价值蒙蔽了艺术价值。日前,艺术市场浮躁,电视节目大同小异,商业影片粗制滥造;创作者热衷于在市场搏杀,在宣传中奔命;批评家抛弃了真诚,评判苍白无力,成为了市场造势者。
传媒生态的过度商业化带来了消极影响。第一,主旨导向错误。如电视节目《非诚勿扰》出现“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拜金言论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违背,暴露出泛娱乐化语境下电视文化生态。电影《小时代》呈现给观众充满铜臭趣味的上流社会,赤裸裸的金钱游戏。第二,内涵弱化,格调不高。比如网络神曲《感觉自己萌萌哒》、《爱情买卖》等虽一时疯狂传播,但除了逗人一笑并无内容可言。电影《天机·富春山居图》叙事混乱,情节荒诞,场景奢华,3D效果粗糙,被网民称为“神级烂片”。第三,抄袭成风,缺乏创新。音乐综艺一直是电视节目的热门首选类型,但一旦有一种模式率先火热,就势必会有跟风仿制现象。比如音乐推理类节目接二连三上演,有《歌手是谁》、《隐藏的歌手》、《偶滴歌神啊》、《看见你的声音》、《谁是大歌神》,甚至有节目模式撞车现象。第四,审美标准单一化,如电影以票房论英雄,电视的唯收视率现象,音乐以网络点击率评价受欢迎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到文艺创作现状时,其中特别指出当前艺术作品“有‘高原’缺‘高峰’”,言简意赅点出当代文艺创作违背“美的规律”的具体问题。光有“高原”,还是一种低标准,只有被称为“高峰”的作品,才能代表人民,才能反映时代。因此,有作为、有追求、有雄心、有时代责任感并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有独立思想追求、敢于唱响时代主旋律的艺术家,就应该努力去勇攀“高峰”。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传媒新生态“娱乐至死”的乱象

下一篇: 传媒新生态“娱乐至死”的乱象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