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南国”系列刊物出版概况
 
更新日期:2019-11-13   来源:戏剧文学   浏览次数:36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南国》半月刊出版情况1924年1月5日,一面帮着编辑《少年中国》,一面又与创造社关系渐疏之时,田汉在上海创办《南国》半月刊,它标志着南国社初

 
1.《南国》半月刊出版情况
1924年1月5日,一面帮着编辑《少年中国》,一面又与“创造社”关系渐疏之时,田汉在上海创办《南国》半月刊,它标志着南国社初创的雏型。当时的成员仅有田汉、易漱瑜两人。《南国》半月刊创刊上发表了《南国宣言》,表明该刊的宗旨:“一、我们因欲打破文坛的惰眠状态,鼓动一种新鲜芳烈的空气,特创刊这《南国半月刊》;二、我们在‘艺术之社会化’,或‘社会之艺术化’的旗帜下,从事第一义的创作、批评、介绍。……”学着英国诗人,版画家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样子,“自己集资印刷,自己意匠,自己校对,自己托人发行”。该刊发表了田汉的独幕剧作《乡愁》(载《南国》半月刊创刊号,1924年1月发行)、《获虎之夜》(连载于《南国》半月刊第2、第3期,未登完),这些作品多表现个人经历、灵与肉的冲突,以及艺术与美的幻灭等内容。如《乡愁》描写的是田汉同易漱瑜在东京归国前的生活;独幕剧《获虎之夜》融入了田汉自己的人生体验,表现了孤寂、感伤的情绪。《南国》半月刊还刊载了易漱瑜的小说《桃花菌》,以及郭沫若、宗白华、郁达夫诸友通信等。由于易漱瑜之病,心力两疲,到第四期便停刊了。从第二期起又附刊《南国新闻》,于1924年1月25日发行,创刊号有《发刊之辞》云:“我们不满于文艺杂志不肯涉及街头艺术,报告社会事象的新闻又太无艺术的描写,与学术的批判。因于《南国》之外创刊《南国新闻》以救其偏。且亦本刊宣言上所谓‘艺术之社会化’的初意也。《南国新闻》所取的材料不能如普通报纸之广泛亦不能如普通附张之窄狭。大体以第一面纪与政治上社会上有重大意义,及有文学美术的趣味的新闻。以第二三两面,介绍东西洋文学家美术家音乐家的传记,轶事,与其作品,批评中国各种演艺如戏剧,大鼓书,影戏之类。以第四面载外国名贵的小说戏曲,及文坛杂话之类。每期插入四个以上的图片。大体有时间性的两张,有永久性的(如名作家及其作品或作中人物)两张,及小说或剧曲中插画一张。”该刊主要撰稿人除编者外有张闻天等,译作占有相当篇幅。因《南国》半月刊的停办而终刊,共出2期。
《南国》半月刊虽然只发行4期,但它在田汉戏剧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南国社这一名称,尽管是1927年冬由南国电影剧社改组为南国社时正式确定的,但它的历史应追溯到1924年《南国半月刊》的创办。所以,董健先生才认为“南国社那一条艰难曲折、个性鲜明的艺术探索之路”都由此而发端,“贯穿整个南国社史的那种事业上奋发自立的苦斗精神,艺术上求真求美的创新精神和作品中那种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正是从这里点燃了第一把火炬。”
“南国”半月刊的命名,一般认为是得名于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相思》中的“红豆生南国”诗句。田汉和易漱瑜之子田海男(田申)认为:对于来自南国的田汉来说,“南国”是美与爱的家园,是文学艺术的理想国,他的诗和剧,要到有着温暖春光的“南国”,要到生长“红豆”的“南国”里去寻找。《南国》半月刊第三期封面标有一个法文刊名“Le Midi”,意思是“南方”(《南国》半月刊第一期、第二期的封面的外文刊名则为汉语音译词“NAN-KUO”)。施蛰存曾回忆道:歌德的《迷娘歌》里曾说到南方是“橙桔之乡”,是浪漫的青年男女的乐园。田老师就用这个典故,给他的文艺小刊物取名。后来他组织剧运,也就用“南国”为剧社的名称。当时,田老师还是一个热情的浪漫主义者,他写的初期剧本,也都是浪漫主义的。他是湖南人,永远怀念着他的橙桔之乡。他曾经自称为“南国诗人”,给我们朗诵过苏曼殊的诗:“忽闻邻女艳阳歌,南国诗人近若何?欲寄数行相问讯,落花如雨乱愁多。”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施蛰存是田汉在上海大学兼课时的学生,《南国》半月刊出版后,曾被田汉带到学校里来分送给他们同学,施蛰存对《南国》半月刊的内容,非常熟悉。但因时间久远,施蛰存把《南国》半月刊误忆成为《醒狮周报》的文艺版。
2.《醒狮周报》附刊之《南国特刊》出版情况
《醒狮周报》的文艺版其实是田汉办的另一份刊物《南国特刊》。《醒狮周报》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后更名为中国青年党)出版的刊物。1924年10月10日在上海创刊,左舜生任总经理,主要刊载政治时事性文章。该报宣传国家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攻击苏联,攻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左舜生邀田汉在《醒狮周报》写文章,田汉提出附出《南国特刊》。左舜生(1893-1969)与田汉是同乡关系,又是长沙师范的老同学。刚从日本回国的田汉与左舜生同在中华书局工作,还做了邻居。早在1923年,田汉与左舜生等人就有一起办刊物的想法,这是一种名曰《正义》(justice)的周刊。《南国特刊》于1925年8月29日创刊,1926年3月20日终刊,共出28期(刊物标记为总24期)。田汉在《南国特刊》写作编辑了大量的有关悼念易漱瑜的作品,比如散文《从悲哀的国里来》,“自叙传”风格的小说《月光》等,都以对易漱瑜的追忆悼念作为主题。另外还有易漱瑜的取材于他们在日本生活琐事的遗稿小说《黑马》,及易漱瑜对其父悲悼的散文《哭父》等。可以说,“悼亡”是《南国特刊》主要的话题。此外,田汉还在《南国特刊》上连载《黄花岗》一剧,这是田汉“三黄史剧”(《黄花岗》、《黄鹤楼》和《黄埔潮》,《黄花岗》写的是辛亥三月二十九日的广州起义;《黄鹤楼》写辛亥十月武昌起义;《黄埔潮》写1925年上海五卅事件)写作计划的第一部,这很好地反映了田汉“对于社会运动与艺术运动持着两元的见解”的思想。《黄花岗》之第一幕发表在《南国特刊》之后,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南国特刊》上的其他作品也大都是与田汉私交很深的好友所作,如发表在《南国特刊》上的小说《异乡》和《宾泽霖》的作者叶鼎洛就是田汉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教书时的教美术的同事。《南国特刊》之所以停刊是因为田汉不满于《醒狮周刊》本身极右的政治倾向,被人视为“同派”,损伤了“自尊心”,因此引起了田汉的“独立癖”。
3.《摩登》副刊出版情况
《摩登》副刊是田汉“南国”系列期刊的另一品牌。它是国民党中央党报《中央日报》的文学副刊,创办于1928年2月2日,终刊于同年3月13日,共发行24期。主编是田汉、王礼锡,田汉的同乡左天锡也参与编辑工作。田汉何以在《中央日报》上开辟副刊?一则是其好友彭学沛相邀。上海的《中央日报》创刊于1928年2月,彭学沛任主笔。他邀请田汉为其编一文学副刊,于是有了《摩登》一刊(一说由王礼锡约请创办,见赵铭彝:《关于摩登社的补充和说明》,《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史料集》)。二则是从经济上考虑的。1928年2月,田汉在欧阳予倩和徐悲鸿的支持下,创办了包括文学、戏剧、绘画三科的私立性质的南国艺术学院,全部费用由田汉个人稿费版权收入支付。由于学校经费紧张,田汉主编《摩登》副刊,每月能收入编辑费300银元,这成为南国艺术学院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摩登》的创刊号中刊登了署名“记者”的《摩登宣言》中说到:“摩登者,西文近代modern的译音也。”“《摩登》之发刊,本摩登精神以为新时代的先声。摩登精神者,自由的怀疑的批判的精神也。”《摩登》封面上徐悲鸿创作的那幅在清晨的曙光中,一只雄鸡站在山头打鸣的画作形象、具体地阐明了《摩登》的办刊宗旨。后来,南国社成员发起“兵谏”,另立团体,但依然沿袭其名,取名“摩登社”,并出版《摩登》月刊,以表明它与南国社的关系。《摩登》副刊刊载的作品一半都是南国社成员的作品,例如田汉的剧作《黄花岗》和散文《蔷薇与荆棘》等,王礼锡的文艺评论《国风冤词》,欧阳予倩的小说《伤兵的梦》,徐悲鸿的《革命歌词》,左天锡的短篇小说《虚惊》等。此外还有君直(常乃德)、金满成、刘开渠、吴瑞燕、严仲达、沈从文等人的作品,以及陈西滢的译作等。这些作品形式多样,思想包罗万象,体现了田汉兼容并包的办刊思想。1928年3月13日,《摩登》副刊发表了一篇署名“民文”的小说《亚娜》,影射蒋介石出于政治目的,追求宋美龄的一段事实。小说中那个滥施淫威的“江司令”,即是以“江”谐“蒋”之音。(张武军在《文学评论》2015年第1期上的《“红与黑”交织中的“摩登”——1928年上海〈中央日报〉文艺副刊之考察》一文中认为《亚娜》系田汉小说,不知证据何在?需要说明的是,田汉1927年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上海》里提到“亚娜”这个人物。她出自小说中白小璐,即田汉第二位妻子黄大琳写的《哀蝉曲》里,亚娜指的是易淑玉,即田汉第一位妻子易漱瑜,伯青是白小璐自己自谓,亚娜的爱人指的是克翰,即田汉本人。)《中央日报》主笔彭学沛随即发表“近日摩登特刊编者有病,无人负责,已特嘱停刊”的启事,《摩登》副刊夭折,南国艺术学院遂断了财源,不久被迫停办。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南国”系列刊物出版概况

下一篇: “南国”系列刊物出版概况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