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将《影视短片制作》专业课程内容渗透进《琵琶行》教学的可行性
 
更新日期:2019-11-14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浏览次数:21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那么,把影视短片制作这一课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那么,把影视短片制作这一课程内容渗透进《琵琶行》的教学中,就是一种学习的解放,就是在自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体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一)理论基础。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只有当技能具有相同因素时,一种技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技能”。他认为,学习迁移就是相同联结的转移,两种学习情景相同或相似的成分越多,前者对后者产生迁移作用就越大。那么,如果《影视短片制作》这一课程与《琵琶行》教学之间含有共同成分,就会有迁移现象的发生。因此,我们就能在《琵琶行》教学中渗透和影视短片制作有关的知识甚至是技能,来实现学习的正迁移,达到语文教学和专业学习双赢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文学与影视短片的关系。文学与影视短片二者同属社会意识形态,都是来源于一定社会的现实生活,又高于生活,都包含了作者的人生体验,能引起审美者的共鸣。尤其是《琵琶行》里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句更是千古名句,引起了诸多读者的共鸣。这种无声的表达方式,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但与直观的声效、画面等塑造视觉、听觉为一体的艺术表达的影视短片却是有共同点的,因为它们的起源、反映形式、作用都是一样的。
文学与影视短片都属于形象思维范畴,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影视短片用声音、画面来塑造形象,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美感,文学则用语言文字来塑造形象,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但二者均是希望通过一定的媒介反映作者的主观思想。那么,二者之间的相通点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内容上。影视短片具有文学性叙事题材,许多影视短片作品通常根据文学原著提供的题材和情节来创作,而许多文学作品又是以影视短片作品为题材, 大多数影评的文章都是以影视作品为题材的。二是以再现、摹拟为特征的写实主义表现形式。文学中的“叙事状物”,就是通过语言的中介和读者的联想,在想象中呈现形象。 影视短片采用直接叙述、显示物象的直观表达美的形式。
(三)《琵琶行》与影视短片制作的关系。《琵琶行》属于诗歌,是语言高度概括的文学表现形式。诗人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其中,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是通过聆听者的神情、比喻式的文字描述体现出来的,琵琶女与诗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则各有一段身世的叙述,虽是无声却胜有声,诗人通过文字的无声表达再现了有声的情景,读者在读诗过程中似乎听到了琵琶女弹奏的琵琶声,也似乎看到了两个“沦落人”在一起互诉衷肠的情景。而影视短片制作则可以通过编剧的形式,将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通过故事情节以听觉和视觉的形式再现,将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通过音效的方式再现等。因此,《琵琶行》的教学,可以渗透一些影视短片制作的知识和技能,而在影视短片制作中体现文学因素,将《琵琶行》的内容得以体现,让学生学习《琵琶行》时巩固专业知识,又让学生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达到双赢的目的。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将《影视短片制作》专业课程内容渗透进《琵琶行》教学的可行性

下一篇: 将《影视短片制作》专业课程内容渗透进《琵琶行》教学的可行性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