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们》这部作品讲述了王龙的三个儿子凭借父亲的家业,分别成为地主、奸商和军阀的故事。他们在物质生活上依赖着家庭,情感方面却逐渐背离。王龙的逝去不仅埋葬了那个父权至上的时代,同时开启了第二代人传统孝观念的裂变之路。王龙他试图以自己的父权来掌控三个儿子的事业、婚姻、家庭等等,但是三个儿子都在不同方向上违背了他的意志。王大是最早对父亲的安排发起反抗的人,他儿时就想要挣脱家庭的束缚,去南方求学,而王龙却认为这只是他一时胡闹,毫不留情的拒绝了儿子,直到王龙发现大儿子与小妾荷花有不正当的关系。在那样一个保守的封建社会中,王大的行为无疑是对父权和伦理纲常的极大挑战。王虎是兄弟三人中最为叛逆的一个,父亲想送他去上学,他却受当时社会革命的影响坚持要当兵,“我不是普通的青年……我要的是荣誉”,青年时期就表现出对权力与地位的追求。王虎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父亲从不在意他的想法和意愿,总是依照自己的意志去安排儿子的事业;王虎对自主的婚恋十分向往,追求梨花是他对爱情的初次尝试,直到他告诉父亲自己爱上了家仆梨花,父亲却把梨花占为己有,这终于激起他对父亲的公然反抗,最后带着怨恨离家,王龙生前再没有见过他。王虎时刻盼望着父亲去世,以便得到他的遗产来扩张地盘,他甚至“为此常常在深夜恨得咬牙切齿”。王龙死前一再哭着哀求儿子们不要卖了土地,而王龙刚刚死去他们就违背王龙的遗愿把土地变卖、各自分家,这也标志着传统大家庭的瓦解。三个儿子始终以物质利益为中心,以父权为束缚,他们代表了亲情淡漠的一代。
王龙与子辈两代人孝观念的变迁是近代中国社会巨大变革在思想观念上的缩影。赛珍珠敏锐察觉到中国传统社会中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在此时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作为其核心的孝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新旧思想的二元对立造成两代人在道德观念和处事态度上反差极大,子辈逐渐产生一种对立情绪,父辈的想法或做法都可能被视作束缚与摧残从而进行反抗。作品中赛珍珠用了这样一个词“不敬父母的时代”,她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到了中国儒家道德特别是孝道因为某种原因在传承中淡化以至缺失。于是赛珍珠通过儿子们在个人利益及情感需求方面的争夺与博弈表现出与父亲的抗衡,其中王虎是最有代表性的。他青年离家,在成长过程中最缺少关爱,价值观念与人生道路也偏离得最远。坚如顽石的王虎在人生之初选择疏离父亲,而离家后的生活却充斥着矛盾与冲突,一生从未享受过正常家庭的温情与欢乐,最后惨淡收场。在王虎的人生轨迹中,赛珍珠一方面惊喜地看到第二代人自主意识开始觉醒、对自由和独立生活的向往;但另一方面,她又为亲子之间温情与关爱的消失感到痛心和惋惜。实际上,赛珍珠在对王虎离家后生存困境的安排中表达出自己的观点:逃离或者反抗都不能作为解决家庭问题的理想途径和手段,既无法真正让子辈获得自由与平等,又加剧了亲子关系的紧张,无益于中国家庭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