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动态 » 投稿须知 » 正文
《清华法治论衡》写作要求及注释体例
 
更新日期:2022-11-21   来源:清华法治论衡   浏览次数:18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写作基本要求1.文稿交付编辑部时,应做到齐、清、定,提交电子文本(不自设版式的word文本)。2.基本概念明确一致,原理准确自

 
一、写作基本要求
1.文稿交付编辑部时,应做到齐、清、定,提交电子文本(不自设版式的word文本) 。
2.基本概念明确一致,原理准确自洽,知识正确无误;引用他人观点,必须注明出处,并核实原文。如果是多人合著的文稿,必须统稿,整合内容和表述风格。
3.引用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案例,必须核对。首次出现时用全称,其后用简称。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马布利诉麦迪逊案”(以下简称“马布利案”,法典、法规或司法解释特指时,加书名号,如《德国民法典》;外国案例名译成中文加双引号,首次出现括注原文, 如“马布利诉麦迪逊案”(Marbury v.Madison) 。
4.根据有关规定,书稿中如有涉及港、澳内容,应按相关规定处理。如:与其他国家对称时,应为“××国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书稿中如有涉及台湾问题者,应避免“两个中国”之嫌。例如:台湾与大陆对称时,应为“祖国大陆与台湾省”;台湾与其他国家对称时,应为“日本等国与中国台湾”;台湾地区的官方机构,一律加引号(“行政院”、“最高法院”);台湾地区的官员称谓,一律加引号(“总统”、“行政院长”);台湾地区施行的法律,一律改为“台湾地区现行法律”(如“台湾地区现行民法”)。不能在介绍“国外”相关法律制度的内容中出现涉及港、澳、台的内容。例如:其他国家的立法中都对于紧急避险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例如:德国……;法国……台湾…。
5.根据有关规定,涉及有关宗教和民族以及现行制度等敏感问题时,相关表述务必与国家现行政策保持一致。
6.数字使用应符合同行标准, (1)阿拉伯数字多用于具有精确统计意义的场合:2013年,19世纪20年代;8个月;40天;中午12点;19人;18岁;20年。法条数码:第256条。著作页码:第312页,等等。 (2)汉字多用于模糊表述的场合:十万八千里;六七年;上下五千年;十之八九。 (3)成语等涉及数字的表述用中文,如七上八下,不管三七二十一。
7.全文的章、节等设置合理,内容分布应大体均衡,标题不宜过长。通常采取形式为:第一章(三号字宋体加黑),第一节(小三号字宋体加黑),一、(四号字宋体加黑),(一)(小四号宋体加黑),1.(五号字宋体加黑),(五号宋体
(1)字);以上五级标题应单占一行,句末不用标点符号,再次级标题不单独占行。
8.文字应准确、清晰、流畅,避免文句拗口和使用生僻词语。
二、注释体例
(一)中文
1.单人著作,应注明作者(编者)名:<书名》(版次),卷次, (译者),页码,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按照著作封面署名方式注出,译著应用方括号注明原作者国籍;出版地比较复杂,一律省略。
(1) 张明楷:<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第2版),5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崔建远主编:《我国物权立法难点问题研究》,158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
(3)55~5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德]尼可拉斯·鲁曼:<社会中的法》,李君韬译,台湾翻译馆主译,243页,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5) 王弼注:<周易正义》,孔颖达疏,李申、卢光明整理,2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多作者(译者)著作,作者两位全署,两位以上作者只用第一位加“等”。
(1) [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2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 高鸿钧等:<法治:理念与制度》,567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3.经典著作、古籍以及未正式出版物等著作,按通行习惯注出。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4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孟子·尽心上》。
(3)《宋会要辑稿·食货》,卷三。
(4)沈家本:《沈寄移先生遗书》甲编,第四十三卷。
(5) 鲁楠:<匿名的商人法:全球化时代的商法及其特点》,载<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制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师范大学法制现代化研究中心和<法学研究》杂志社合办,230~260页,南京,2009。
(6)陆宇峰:<卢曼系统论视野下的司法中心学说一一解释、重构与评析》,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11(未出版)。
4.析出文献需注出全部信息。
(1)王伯琦:<超前立法的出路》,载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71~79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法]P.罗格朗:<何谓法律移植》,马剑银译,载[英]J.菲斯特、[意]D.奈尔肯:<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高鸿钧等译,75~94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引用报刊杂志与网络信息注释方式,连续出版的集刊作为期刊对待。
【期刊】张中秋:<传统中国的法秩序及其构成原理与意义》,<中国法学》,2012(3),128~134页。
【集刊】车丕照:<法律全球化与国际法治》,《清华法治论衡》,第3辑,2002,111~167页。
【报纸】高鸿钧、马剑银:<英美法的印记一一来自中国的观察简史》,《检察日报》,2013-08-08,第3版·学术。
【网址】巩胜利:
 

上一篇: 《清华法治论衡》写作要求及注释体例

下一篇: 《清华法治论衡》写作要求及注释体例

 
相关投稿动态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