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桂林历史文化资源研究
国际友人在桂林的抗战活动述论丁英顺;1-5
桂林抗战文化涵养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之探讨彭秀雪;6-10
王鲁彦在桂林的活动及其对抗战文化的贡献韩瑞;11-15
抗战文化视域下桂林抗战传媒环境的三维分析孙文建;刘璇;16-20
思想政治研究
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的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宋新霞;21-25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中青年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纪念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发表100周年赵玉筱;26-29
“双高”建设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实践——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黄一珊;30-33
校政融合“双主体”作用下的大学生廉政教育机制陈文甫;梁精华;34-37
对话与独白——立法性话语与制定法文本的悖论陈颖;38-40
旅游·文化研究
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公共治理——基于富川瑶族自治县的调研分析蓝启先;郑子杰;41-45
钱兴同志为广西所作的几个历史性贡献盘桂生;46-50
实干为民:清代名臣陈宏谋在津治水策略分析赵雅茹;51-54
视觉艺术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应用赵美川;55-58
语言·文学研究
桂林博物馆民俗资料翻译存在的问题与更正曾荣;59-62
武宣壮语熟语的民族文化蕴含及价值审视周彩虹;63-67
模块化分析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朱璐瑶;68-71
壮族文人郑献甫诗论探微张炜;72-75
诗中皆有我在——论郑献甫的诗歌批评思想陈丕武;刘海珊;76-79
以“鲁史”指《春秋》源于李程律赋考肖悦;80-83
故事形态学视野下的民间传说《白蛇传》王佳佳;84-89
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地方史资源与“纲要”课中中国道路的阐释——以上海地方史为例艾萍;90-93
广西文场的创新化传承柴伦党;94-96
面向中小学语文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刘肖;97-100
移动教学平台习题库在泰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何珊;101-103
基于SPOC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为例董思思;104-107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商务英语实训模式史薇;108-111
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拖延的调研冯瑜;梁智;112-116
基于SPOC模式的高职学生在线学习调研吴白兰;117-121
因材施教下的层次化教学设计——以“直流稳压电源”实训项目为例王文仪;122-125
以美育人,润物无声——论美育在高师主题班会中的渗透张翠;126-130
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
钯(Ⅱ)/TPPTS催化3-吡啶硼酸在水相中的Suzuki反应研究付兴丽;冯杰;131-135
凝胶形态结构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5Mn1.5O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黄振德;136-139
桂林教育论坛
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婴幼衔接工作问题及对策刘丽云;140-143
幼儿家长亲职教育:现实困境与推进对策刘伟民;袁嫣孜;倪萍;144-148
从家校教育角度探讨“问题学生”的成因马骏骙;熊登秀;149-152
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培养家国情怀——以一堂“烽火桂林 文化抗战”的历史课教学为例韦海燕;153-156
“溯源红色”——红军长征湘江战役遗址写生作品选
《灌阳文市红军岩村口》李莉;157
《全州凤凰嘴渡口》唐雨军;157
《灌阳红军亭》段春雷;157
《全州两河古岭头村景》肖瑶宁;157
《兴安界首红军堂》秦付明;157
《全州两河古岭头红军临时指挥部》王智文;157
《桂林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栏目征稿启事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