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封二
《古树》王楠祯;2
《山海涧》侯智霞;2
《玻璃雕刻》张明月;2
《Chocolate》闫梦真;潘嘉平;2
《巴旦木》陈芃豫;2
《济南火车站休闲广场空间改造》刘子珺;2
诗歌苑
致纯金吴涛;12
咏雪(外二首)宋彩琼;14
小说林
冬日暖阳下,我们成了忘年交邓翠群;15
顾泽和苏暖林诗苓;张和群;16-17
莫尼卡吴信宇;18-19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王文星;张和群;25-26
散文馆
圆满龙泽元;31-32
浆声欸乃入梦里刘心意;毛银珍;51
文学评论
女性视角下的老年女性与男性形象分析——以《激情》与《逃离》为例邓永嘉;54-56
儿童视角下的多维镜像——论《阿长与〈山海经〉》中“我”对“阿长”情感的三重性王欣;57-59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与隐喻元素柏蕴彤;60-62
循自然之道,雕文艺之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老子文质观的评述探究高霫倬;63-65
探究陶渊明诗歌中的悲凉意蕴葛欣媛;66-68
论辛弃疾对《破阵子》词调原旨的继承与发扬韩卓希;69-71
浅议海德格尔语言观与庄子语言观之关于“倾听”黄海雁;72-74
元稹撰《杜甫墓志铭》评析李济安;75-77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葛丽叶的身份建构李利方;78-80
诗歌的虚构性问题探究姚娜;81-83
以互文性理论浅析《红楼梦》李雪晶;84-86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李亚方;87-89
试论迟子建《清水洗尘》中的“诗性”因素李燕燕;90-92
论冰心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价值刘嘉和;93-95
在路上的“娜拉”—鲁迅逝世后萧红的自我成就刘俊葳;96-98
从文学地理学视角浅析沈从文《边城》刘念;99-101
亚里士多德《诗学》视域下的《德伯家的苔丝》分析刘瑶;102-104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刘悦;105-107
《林泉高致》审美意涵浅析路雅婧;108-110
从李泽厚的观点看汉大赋的美学价值栾艺铭;111-113
零度背后的温情:评池莉“冷暖交织”的写作风格毛西子;114-116
浅析《红楼梦》贾宝玉形象的超越性穆昂;117-119
生命视域下的鲁迅和斯蒂芬·克莱恩诗歌对比研究齐昂昆;120-122
《孔乙己》中冷漠的“小伙计”与温情的“我”卿浪;123-125
异化与疯狂——浅析皮兰德娄笔下人物悲剧性结局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汪芮羽;126-128
从《诗经·国风》看先秦女性叛逆的婚恋观王梦珺;129-131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服饰的意蕴解读王笑;杨宝春;132-134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思维与视角分析王泽英;135-137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水仙花》的语言特色薛航;杨斯淮;138-140
余光中经典爱情诗《等你,在雨中》“别趣”之美——解读别样缠绵李枢密;141-143
《红楼梦》中晴雯的形象分析张晓旭;144-146
生命困顿中的坚守——以苏轼黄州时期的创作为例钟懿;147-149
朱山坡小说空间叙事的技巧周丽华;150-152
文学地理的想象、建构与超越——以曹文轩小说中“油麻地”书写为例尹晓琳;曹慧;153-156
《李贺诗歌集注》读书笔记陈彬姿;157-160
封三
《十二生肖阴与阳》薛莲;161
《威海港口》杨易;161
《室内空间设计》程文倩;161
《天鹅》陈雅茹;161
《山水间》许帆;161
《芝芝桃桃》孙梓源;161
《旷野雄风》吕维超;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