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青年学人
大旨谈情 情归何处——《红楼梦》主题浅谈之一曾庆甫;5-11
盛衰兴亡多少事——《红楼梦》主题浅谈之二曾庆甫;12-15
封建制度的批判——《红楼梦》主题浅谈之三曾庆甫;16-18
博士之声
汤显祖崇唐对《牡丹亭》剧本构建的影响李燕;19-21
多重视域下的大学书写——读阿袁的《师母》万丽君;22-24
口述史料——红旗渠文艺研究
口述史料之下红旗渠文艺影响研究付新然;郭怀玉;25-26
口述史料之下红旗渠文艺研究付紫颖;郭怀玉;27-28
口述史视角之下的红旗渠文艺研究张瑜凌;郭怀玉;29-30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二)
“十四五”时期《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当代文化自信探微——论梁归智先生“整读学”理念对“大众红学”“人间红学”的方法论意义赵悦涵;31-33
迟子建研究
“兽性”“神性”“人性”探析——以《边城》和《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孟晗;夏雨;34-37+42
论迟子建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伤怀之美孙丁凡;38-42
数罪、赎罪与恕罪:论《烟火漫卷》的原罪观与救赎论胡伟婧;43-46
项目呈现
敬人与正己——《论语·乡党》里的人际交往礼仪王晓彬;47-49
《三国演义》近二十年在日本的传播状况及分析李艳秋;50-53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猝然遇合——用还原法分析《出塞(其二)》郭文娟;54-56
老舍艺术批评特征解读——以《傅抱石先生的画》为例张斐斐;57-59+70
马伯庸小说《长安的荔枝》中小人物的形象分析孟博文;王欢;60-62
大学生双创园地
体用一源:中国古代身体哲学观下的声音景观形态语言章静;高荣泽;63-66
鲁迅翻译思想中的立人核心卢健红;67-70
文化与传媒
灵韵的重现——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本好书》的诗学阐释董蕾;71-73
马勒《大地之歌》歌词对原唐诗的“误读”王凯莉;74-76
如何发挥出版社在全民阅读推广中的助推作用李向丽;77-78
性别世界
“子君之死”再解读——还原社会变局下的女性命运刘聿秋;79-82+107
城市与乡村双重空间视域中的自然与女性——从沈从文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谈起赵丽丽;83-85
出走的富萍:想象女性解放的新路径李双伶;86-90
莫拉维亚《鄙视》中的女性空间书写肖婷婷;91-93
论乔治·艾略特探索性的积极女性意识——基于《米德尔马契》三位女性的分析肖妤;94-96
求同存异
论乐雷发诗歌与江湖诗派之异同李佳玲;欧阳小兰;97-99
论李煜与秦观词对“愁”的不同书写范亚纳;100-102
《飘》和《荆棘鸟》中女主人公形象之比较唐逸骅;钱华;103-107
古典丛谈
品读《观沧海》回首看曹操张楠;杨宁;108-110
曹植“争嗣”问题之再探析肖雨薇;111-114+118
阮籍的玄学思想及其《咏怀诗》的思想内蕴龚家铭;115-118
由“言”窥“意”——一位颇有胆识的传统孝女王文华;119-121
李白《峨眉山月歌》诠释之争评议杨硕硕;杨宁;122-124
漫谈《临江仙·夜归临皋》中苏轼人生观的转变王倩;125-127
从《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体味杨万里的诗趣之美李媛;128-130+134
小说论丛
现世的南京:朱文小说中的第三空间周如宇;131-134
《半岛哈里哈气》的叠音修辞艺术研究袁玉洁;135-137
浅析卡夫卡小说《变形记》中的甲虫意象胡俊才;138-140
从镜像理论浅析《在水边》中的主人公杨婷婷;141-143
《古都》中的日本物哀美学柯廷尉;144-146
谢苗·巴巴耶夫斯基长篇小说《故乡》的叙事研究刘兆媛;147-149
戏剧天地
中国古代戏曲与散曲的审丑共生及其文化意义韦强;150-152
从《意中缘》的结局中体会李渔“大团圆”艺术的魅力刘付文;153-155
从叙事学角度阐述独幕剧《主角登场》的编剧特点程宇月;156-158
影视观察
中国动画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刘晓妮;王凯;159-161
从电影《别告诉她》看中西方不同的生死观熊雁娜;162-164
论色彩意象对视觉叙事的内在表现力——以《白日焰火》为例孙景赫;165-167
浅论“物哀”美学在日本电影中的审美价值张颖;168-170
文苑经纬
于荒芜中自我救赎的生命探寻——重读《我与地坛》张艳利;171-174
毕飞宇《小说课》之语言技法论李美琪;175-178
罗伯特·舒曼的《Widmung献词》解析孙莹;179-181
两度沉沦,两度觉醒——贝多芬op.110终曲乐章的音乐结构与哲学启示田家庆;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