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教学改革
深层学习策略在“电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易婷;1-3
新工科背景下“检测技术”教学模式改革肖霞;李红斌;陈庆;杨州军;夏冬辉;4-7
“电路”课程个性化教学辅助系统设计与应用龚光红;闫蓓;黎可为;王丽婷;杨波;8-12
基于Matlab课程的科教融合教学改革研究金龙;马得秀;刘梅;李帅;13-17
疫情常态下“信号与系统”双线融合教学实践吴宪祥;朱娟娟;闫允一;孟繁杰;郭宝龙;18-20
产出导向的研究生选题改进策略初探李振;康亚瑜;杨俊刚;李沛秦;21-24
“电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何芳;嵇斗;王晓蓓;25-28
“电子工艺实习”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李玲;曹一家;黎福海;王耀南;29-31
“电子技术”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周慧;杨丹丹;陈军波;曹汇敏;李正义;32-36
“虚拟仪器设计”教学改革和实验平台建设葛双超;37-42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改革赵洋;43-47
课程改革
以能力达成为导向的模电课程改革徐萍;唐瑶;王秋生;48-50
“电磁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李琳;51-54
OBE理念下“电子系统设计”课程改革与实践芮贤义;陈小平;55-58
基于阶段目标达成度的“电机学”课程评价高洁;张长勇;董慧芬;郑爱红;59-62
知识融合型“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赵四洪;毕贵红;陈仕龙;63-67
“电力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设计及实施刘燕;杨浩东;吕庭;鲁明丽;胡松;68-72
面向卓越工科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探索刘浩;陈根龙;邓开连;73-76
双碳背景下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吴青峰;于少娟;王健安;77-81
“电工学”课程混合式翻转课堂的实施聂晶;任玲;晁雪薇;李阳;王洪坤;82-86
课程思政
面向新工科的“随机过程”课程思政建设刘澍;郎量;87-91
检测技术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实践探索白永强;92-95
“人工智能编程语言”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金枝;肖尧;黄敏;韩瑜;96-99
“信息论与编码”思政教学的探索郭里婷;100-103
突出军政素养的“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研究杨帆;程伟;李晓柏;黄美荣;崔晓梦;104-107
“光电技术”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郝玉良;周著学;刘伟;林二妹;108-111
“模拟电子线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王红玉;112-115
教学研究
二端口元件的电阻替代方法及其应用柴静怡;田社平;张峰;116-119
关于信号tu(t)的傅里叶变换的探讨宋琪;陆三兰;120-123
电磁波极化形式的频域判据胡冰;李世勇;董李静;124-126
电磁学中媒质介电性的分析与探讨冯天树;汪毓铎;127-131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工程实践教学研究周锦荣;132-135
教学方法
采用TCAD改善功率开关特性的仿真教学杨喜军;吴双;常中科;田书欣;136-140
基础能力培养为目标的VHDL案例教学方法胡正伟;王健健;曹旺斌;谢志远;孔英会;吕安强;141-145
“信号与系统”应用导向型教学探索荣海娜;张葛祥;146-148
面向本科生的傅里叶变换拓展教学方法方勇;盛志超;金彦亮;朱旭陈;朱文博;149-154
晶体管基本放大电路动态参数折算分析法廖素引;李国丽;张道信;娄天玲;鞠鲁峰;155-159
“信号与系统”中卷积运算的案例教学法曾金芳;曾以成;160-163
“运动控制系统”教学方法探索邵雪卷;赵志诚;张井岗;王健安;陈志梅;164-167
雷达对不同起伏类型目标检测性能分析郭金兴;杨勇;168-172
电子信息
UC电气专业的“Electronics”课程内容体系与教学探索熊兰;黄聪;杨子康;张志清;陈洁;汪金刚;173-176
电气工程
一种高增益电压放大电路的设计与实验曹磊;胡志鹏;177-181
实践教学
单片机课程的开拓型实验探索——电子琴张蓓;朱昕昀;强生;卢懿;苏雨馨;张静;182-185
新工科背景下“电力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改革王玉斌;于静;王璠;186-190
电磁场虚拟仿真实验的构建与开发马西奎;沈瑶;191-195
“DSP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评价体系构建何炜琨;韩萍;汪万维;韩宾宾;杨俊;196-203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挑战式综合实验设计于飞;乔鸣忠;黄雅鑫;204-207
新型直线伺服驱动加载实验教学平台凌志健;赵文祥;吉敬华;陶涛;208-211
发挥纽带作用提高本科生系统能力田谦益;212-214
基于3D打印的“微波技术与天线”实践教学叶鸣;杨放;谢拥军;215-218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多维度教学模式实践刘冲;李军红;陈琛;刘华;张逸帆;杨梅;219-222
名师风采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简介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