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佛教历史与文献研究
东晋“沙门高士”支道林及其佛学思想杨曾文;1-17
佛教中国化的历史思考——从谢灵运和赞宁对中国佛教的认识谈起李雪涛;18-30
单一还是多样?——憨山德清禅净融合模式新论王进健;纪华传;31-42
《牟子理惑论》综考王唯;43-58
论《元亨释书》的史学史地位与史料价值胡照汀;59-67
佛教思想与实践研究
关于中观派菩提心的考察八力广喜;李坤燊;68-72
昙鸾“我一心”开显的他力说——以中观、瑜伽思想脉络为视域熊烨;黄兴旺;73-83
从佛学系统指向评天台山家山外之争——以知礼《四明十义书》为中心昌如;84-99
论天台宗的“台教修净”传统——以天台智顗、幽溪传灯在新昌石城的实践为中心张琴;100-116
佛教变革中:近代汉传佛教的空间重构刘懿凤;117-128
中国佛教观念与社会研究
机与时: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的历史感通观刘苑如;129-145
道绰的末法思想与弥陀信仰的教化功能陈剑锽;146-169
从护教到理信——近代日本“新佛教”的建构与转化林韵柔;170-190
韦驮神在中国的重塑与转化朱天舒;191-210
中国中古佛教物质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意义重估——以器物史、文学史为主所作的考察纪志昌;211-231
中国佛学研究生论坛
常无与无相——南北朝佛教对《涅槃经》虚空喻佛的两种诠释方式刘伊玲;232-240
真理、修道、教化:《坛经》语言观的三重分析柯雅芳;241-254
永明延寿楞严思想管窥——以《宗镜录》与《楞严经》思想的比较为中心朱兆丰;255-269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署名问题新考演真;270-287
水月观音像中的“水”与“月”——一个伊利亚德式的解读林嘉雯;288-298
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带翼”形像探析续慧;299-325
现代广州佛教寺院城市空间重构的影响元素研究——基于GIS的空间社会学分析视角如法;326-348
书评与学术综述
追随佛陀的“思”路——读刘朝霞《思与果:佛家业力论的现代阐述》邓子美;349-358
文化史视野下的巴蜀佛教——读段玉明先生的《巴蜀佛教文化史》张忆雯;359-367
佛教中国化广东经验的实践样本——评《云峰长老日记选》周艳;368-374
二十世纪以来《嘉兴藏》研究综述张敬霞;375-388
日本所藏汉文佛教古籍考察与概观李周渊;389-399
涅槃学研究17
佛教逻辑学325
佛教文化十八讲367
玄奘因明思想论考388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4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