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 » 经济 » 正文
改革以来中国财政支农效率的实证分析
 
文档类型 doc 更新日期 2013-12-19 09:22
文件大小 0.18M 浏览次数 2013
下载次数 0 论文下载 下载
 
详细介绍
 

改革以来中国财政支农效率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以来,财政支农效率低下已是不争事实,但理论界对其主要成因尚缺乏前瞻性研究成果。本文基于19782005年统计数据,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对中国财政支农效率作出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改革以来,财政支农效率低下且与金融支农积极性不高互为表里。本文认为,单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是不够的,必须整合财政和金融两股支农力量,使二者发挥各自支农比较优势,实现既提高财政支农效率又放大支农资金规模,从而大幅提升资金支农的整体能力。

关键词:财政支农;效率;金融支农;整合

一、引言:必须找准财政支农效率低下的症结

改革以来财政支农效率低下,理论界对此早有共识。目前理论界对于财政支农效率低下问题的观点主要有三:一是管理论,即认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主因在于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松懈,强调应通过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以提升其使用效率[1]。二是整合论,系管理论的升华,认为财政支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过于分散,无法形成合力且易滋生诸多弊病,主张通过整合分散于政府各部门的财政支农资金以提高其使用效率[2]。整合论已被中央政府接受并付诸实施,其主要标志是财政部于20065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三是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整合论,即认为财政支农效率低下与金融支农积极性不高并存且互为表里,必须整合财政与金融这两股支农力量,以便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比较优势,最终使二者均得以摆脱支农困境[3]

然而,财政支农效率低下的主因究竟是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缺陷使然还是“单干”式财政支农的必然结果?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无前瞻性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将导致不同的政策建议:若认定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佳是其主因,则政府在努力增加财政支农投入的同时就应将工作的着力点置于改革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即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若认为这是“单干”式财政支农模式的必然结果,那么政策建议就应是将财政支农与其他支农力量(如金融支农)进行有机整合。显然,关于财政支农效率的实证分析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问题研究”(07BJY107)的阶段性成果。

 


您还没登录,登录后查看详情
 

 

 

 

免费注册会员以后,您可以享受以下权利

 

发布供求信息 推广企业产品


发布供求信息 推广企业产品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